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控制并监控后行李箱盖操作装置。按下按钮,自动打开或关闭后备箱盖。
自动后行李盖操作装置不能在行驶模式中激活,而只能在车辆静止时激活。
功能描述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执行以下功能:
- 分析 CAN 信息和功能要求
- 将 CAN 信息移位到标准位置
- 控制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
- 调节和监控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发动机转速和位置及其电流消耗
通过操纵后行李箱盖按钮之一可以自动打开或关闭后备箱盖。通过便捷进入及起动系统 (CAS) 释放之后,接线盒电子装置(JBE)解除后备箱盖的联锁。然后控制后行李箱盖锁。后备箱盖接触开关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切换。接着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控制单元控制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 2,并且打开后备箱盖。后备箱盖被完全打开。
后备箱盖活动期间,如果激活了锁定条件,则活动立即停止。在打开过程中短按后行李箱盖按钮可停止打开。后备箱盖部分打开时,可在停止之后手动向“开”或“关”方向移动。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的控制单元内集成了“软启动”或“软停止”功能。也就是说,在后备箱盖快要达到极限位置前,通过降低关闭或打开速度将后备箱盖缓慢移动到极限位置。例外:关闭时不进行“软停止”。这可以通过更改控制电压的脉冲宽度得以实现。 - 多方要求
通过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在分析操作点之后完成多方要求的优先级排序。同时在多个操作点进行操作时,下列优先级有效:
车外后行李箱盖按钮和车内后备箱盖上的按钮(最高优先级)
车内后行李箱盖按钮
主钥匙后行李箱盖按钮(最低优先级)
如果持续操作一个操作点,则该操作有可能被一个更高级的优先权打断。为了能够重新在具有较低优先级的操作点上进行操作,必须重新按下按钮。
位置识别
在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中分别集成了一个发动机。在此马达中安装了两个相互错开的霍尔传感器。因此能够识别马达的
旋转方向。此外,可根据霍尔脉冲识别行程并以此识别后备箱盖的开启角度。例如霍尔脉冲可用于通过中央信息显示器调整开启角度。
卡止识别
卡止识别在打开和关闭后备箱盖时起作用。打开时的后备箱盖锁止引起后备箱盖的运动立即停止。关闭时,如果后备箱盖锁止,
则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瞬时向反方向控制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换向)。如果后备箱盖仍旧保持卡住状态,则不再控制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当霍尔脉冲消失或调节电流升高时,识别到卡住。
重复断电机构
为了防止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内的马达温度过高,将重复断电机构集成在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内。为重复断电机构累计马达运转时间。如果累计运行时间超过 2分钟,则不接受新的操纵。已经在进行的动作始终完成。在经过 6 分钟的冷却时间后,可以重新开始 2 分钟的马达运转时间。
锁止条件
为了防止车辆损坏,在许多情况下不允许操纵后备箱盖。在特定的运行条件下,要阻止后备箱盖的移动。
在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内保持了下列锁止条件:
行驶速度高于 3 km/h
例外:关闭命令将执行到结束。通过 K-CAN 来自组合仪表的速度信号
车外温度低于 -30 °C (例如 -35 °C)或车外温度高于 80 °C
(通过 K-CAN 发送的组合仪表车外温度信号)
车载网络电压低于 9 伏特或高于 16 伏特
车辆起动(“总线端 Kl. 50 接通”状态)
通过 K-CAN 发送的便捷进入及起动系统信号。后备箱盖正在进行的运动中断,后备箱盖的操作锁止。可设置电压范围、温度范围和行驶速度阈值的参数。
断电或在后备箱盖打开状态下复位
由于断电或在后备箱盖打开状态下复位导致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的控制单元丢失后备箱盖的当前位置时,首先只能向“关闭”方向移动。这样,会在上部的极限位置卡住起动。
过程:
- 在第一次要求操作点时,后备箱盖关闭。
- 在重新要求操作点时,后备箱盖停止。
- 在继续要求时,后备箱盖敞开至开始状态。
直到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控制单元通过后行李箱盖触点的状态变化识别出后备箱盖的下部位置,才能激活此项功能。
紧急运行模式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的控制单元识别出故障时,切换到紧急运行模式等级 1 或等级 2:
紧急运行档 1
激活的条件:在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中的霍尔传感器引起已激活的故障记录。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的部分功能退出工作状态。只能直接通过车外后行李箱盖按钮和车内后行李箱盖按钮完成操作。只有在点动自动功能的“关闭”方向,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才能运行。
紧急运行档 2
激活的条件:在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中的直流马达引起已激活的故障记录。
能退出工作状态。禁止后备箱盖自动移动。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不再被控制。
由紧急运行返回至正常运行
可通过复位或关闭总线端 Kl. 30 转换至正常运行。重新检查故障记录。
调试提示
根据紧急运行模式,在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进行试运行时,必须注意始终首先使插头连接与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相连接。然后,接头的插头连接与车载网络相连。
更换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控制单元
更换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之后,务必重新学习上部极限位置。为此在第一次打开时将后备箱盖运动到上部极限位置直至锁止。后备箱盖锁止和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霍尔传感器脉冲的消失标志着后备箱盖的最大开启角度。从这个点减去霍尔传感器全部脉冲约 5 % 的值。这就是后备箱盖将来的开启角度。这个点也被称作“软停点”。
通过软停机可以避免后备箱盖打开至极限位置。这有可能会损坏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或者引起噪音。下部极限位置可通过将后行李箱盖锁的后行李箱盖触点开关从打开切换到关闭确定。
下列图像显示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控制单元,安装自 2010 年 9 月。


下列图像显示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控制单元,安装至 2010 年 9 月。


结构及内部错接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通过 10 芯插头连接与车载网络相连。
控制单元的逻辑控制装置连接在总线端 Kl. 30B 上。为了获得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的负载电流,控制单元还连接总线端Kl. 30。后方配电器通过总线端 Kl. 30 和 Kl.30B 为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是 K-CAN 上的总线用户。
控制单元通过 8 芯插头连接与左侧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相连。
控制单元通过 8 芯插头连接与右侧后行李箱盖提升机构驱动装置相连。


线脚布置
在上面的图示中只画出了电源和总线连接。当前线脚布置可以在诊断系统 ISTA(综合业务技术应用程序)的电路图中查找。通过点击电路图中的符号,可以激活选项卡 "安装位置" 和 "线脚布置"。
标准值
注意控制单元的下列标准值:

诊断提示
部件失灵
与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通信失灵时,进行标准检测(整体测试模块)。存在某个控制单元内部故障时,可
能出现以下情况:
- 后行李箱盖自动操作装置 (HKL) 控制单元内的故障代码存储记录
保留印刷错误、内容疏忽和技术更改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