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汽修工龙哥败诉小鹏汽车赔偿10万”的事件,让电动车三电维修再次成为行业热议话题。特别是特斯拉专修,作为电动车售后赛道的“新窗口”,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机会维度:特斯拉专修已成为行业新增量业务,从去年到现在,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专修门店快速崛起,包括整店、店中店、技术培训等模式。
风险维度:电动车大规模过保潮还没到,投资回报不稳定;随着更多品牌涌入,赛道可能会快速饱和。
在我看来,特斯拉专修就像是电动车售后的第一块试金石,既能看到潜力,也能预演未来的风险。
一、特斯拉专修的四大门派
在行业人士看来,2024年还是特斯拉专修的萌芽期,2025年则进入了加速扩张期。不同形式的门店和品牌开始涌现。按照经营主体和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 BBA豪车专修转型
代表:华胜 → 林特
原因:客户群体有重叠,设备与技术部分延续。 特点:直接对标4S店,推出独立品牌,业务覆盖保养到钣喷。 扩张:全国加盟,30+门店。
观点:BBA门店转型特斯拉,其实是“资源惯性”。但要真正盈利,还得依赖体系化培训和新媒体引流。华胜能做,但多数中小门店难以复制。
2. 专项连锁自主转型
代表:连顺 → 电车帮
起点:变速箱专修跨入新能源。 特点:样板店面积大、业务广,改装、贴膜也做。 扩张:以加盟+培训为主。
观点:专项连锁切入特斯拉,优势在于“技术垂直”,但劣势是车源太窄。如果不能同时承接多品牌新能源车,盈利会非常吃力。
3. 综修厂店中店模式
形式:在现有门店内加“电动车工位”。 特点:对外喊“特斯拉专修”,实际上是电动车专修的过渡形态。
观点:这是最现实、最普遍的打法,但对客户认知影响不大。多数车主并不会因为门头挂了“T”就立刻信任,还得靠线上背书。
4. 培训与加盟模式
代表:蜜蜂新能源TBA、孚邦新能源、鲁班薪能,以及“龙哥”的培训。
模式:培训→加盟→挂门头,延续燃油车时代的套路。
观点:培训模式容易起量,但问题是“门店能力虚高”。学完几天课,敢不敢真动电池?能不能真修三电?这是很大的风险点。
二、特斯拉专修能赚钱吗?
定价差异明显:
燃油车空调滤芯更换:40-50元 特斯拉空调滤芯更换:400-500元
可见特斯拉的溢价能力很强。
不同业务层级:
轻量化保养养护:平均客单2000元。 底盘/轮胎类业务:普遍高于燃油车。 三电深度维修:电池模组单项1-2万。
投入成本:
整店(5-6工位):约60-70万。 店中店加盟:10万起。
关键问题:
车源不足:保有量集中在一二线,三四线城市很难跑通。 流量依赖:客户在线上,必须有新媒体能力,否则门店再豪华也没用。 人工压力:光运营团队一年就要20-30万成本。
我的判断:特斯拉专修能赚钱,但属于高客单、低频次业务。没有流量和品牌的门店,很可能出现“设备吃灰”的局面。
三、风口还能吹多久?
数据上看: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特斯拉累计销量约250万。 72%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 能真正支撑的专修门店数:大约1000家。
但要警惕:
销量下滑:今年上半年特斯拉销量已出现同比下滑。 价格战:一旦门店过多,改色膜、机油烧机油治理的老路可能重演。 法律风险:违规拆电池、改参数,风险极高。
我的判断:
短期(1-3年):一二线城市仍有风口期,能沉淀出几个头部连锁。 中长期(3-5年):窗口期可能快速收缩,市场趋于稳定。最终,特斯拉专修可能沦为电动车三电专修的“练兵场”。
四、我的观点
特斯拉专修,短期来看确实是风口,能给一些修理厂带来曝光和生意。但从长期看,它不会成为一个单独能养活大多数人的“稳定赛道”。
未来真正的机会,不是“修特斯拉”,而是“掌握三电核心技术”。谁能在电池、电控、电机上有真功夫,谁就能在新能源时代立足。
换句话说,特斯拉只是这场新能源维修变革的“敲门砖”。如果只盯着特斯拉,很可能几年后就会发现风口过去了;但如果借着修特斯拉积累技术、团队和经验,未来面对更广阔的新能源市场,你依然能稳稳站住脚。
👉 结论: 特斯拉专修的风口,还能吹个两三年,但它不是终点,只是起点。真正的风口,是汽车三电的系统化维修和整车电气化维修,才是终极赛道 ——因为不管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未来的智能电动车,车越来越像一台移动电子产品。谁能掌握核心电子维修能力,谁就是未来的行业领跑者。